图丨秭归杜鹃鸟(么姑鸟)何怀强 摄于1987年3月
乙巳八月,火热的宜昌,沸腾的秭归。
刀郎原创,致敬秭归、追慕屈原的新歌《秭归鸟》惊喜首发,歌坛、民间为之振奋。
空灵音乐、沧桑声线所发“魂兮归来”的呼唤,响彻天宇、传唱人间,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之问、历代炎黄子孙的奋进求索产生了奇妙的共振。
“我哥回哟,我哥回”这歌声里飞翔着一只穿越时空的大鸟,它的羽翼饱含《楚辞》的墨香,它的喙间含着西陵峡的云雾,它遒劲的爪子,像是倔强的中国人,攥着那些叫作精神、骨气、气节的东西。
展开剩余88%图 | 秭归鸟(相思鸟)雷勇/摄
《秭归鸟》歌词中“青竹从胸膛长出”的意象,与《离骚》“扈江离与辟芷兮”的香草世界一脉相承。青竹不只是青竹,青竹不只是飞鸟,青竹不只是一羽具象的秭归鸟,它是幻化的精神,是理想的化身——
“鸷(zhì)鸟之不群兮,自前世而固然”,那是孤高的灵魂拒绝随波逐流;
“吾令凤鸟飞腾兮,继之以日夜”,那是领头的凤凰在历史的长夜永远追寻光明;
“有鸟自南兮,来集汉北”,那是被贬的忠良从未放弃对洁净羽毛的呵护;
“因归鸟而致辞兮,羌(qiāng)迅高而难当”,那是尺素传情,为正义奔波人间的信使;
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”,那是怀乡如屈原的忠臣,永远惦念着自己的故乡……
千年已过,复又千年,楚辞里的飞鸟羽翼未倦,依然在秭归的大地之上翱翔、盘旋,鸟鸣还落在人们的窗前、梦境——
图丨苍鹭在三峡库区翱翔 王罡/摄
高峡平湖一声声招魂曲,是百姓对屈原的深切怀念,在这里谁都能背上几句《离骚》《九歌》,飞鸟,是他们朴素的精神图腾;
图丨2023年端午节屈原祠诵读《离骚》 雷勇/摄
流传民间的焚香、挂艾、悬菖蒲是根植人心的抚慰,门联上写着对未来的祝福与期许,写着对历史的追溯和坚守,飞鸟,是栖息在平凡生活里的诗意、远方;
图丨秭归端午,家家户户在门前挂艾草。郑家裕/摄
在屈原出生的乐平里,在屈原植兰讲学的九畹溪,在诗书传家的秭归山乡,在俯瞰高峡安澜的茅坪,秭归的诗人依然醉心于《楚辞》的丛林,把日子过成了风雅颂一般的生活,他们把脐橙花上的蜂鸟写进五言,让白鹭的倒影洇染在七律,就像当年屈原,把沅湘、汉北的飞鸟都变成了自己的代言。
《秭归鸟》里的飞鸟,不只是杜鹃,它们飞天遁地无所不在,它们翩翩起舞飞入寻常百姓家园,落在大坝前,也飞在白云端。你若来秭归,必然遇到一只飞鸟,从《楚辞》里来,它是天地之间的火光,是悲喜人间和沧桑正道的翻译。
图丨三峡坝前鸟蹁跹 郑家裕/摄
当然,《秭归鸟》里的飞鸟,也可能就是飘然高空或者落在橘树林里的那一只——
它是消失多年的白眶(kuàng)鸦雀,纤弱如谦谦君子,高冠挺立,长尾飘逸;
它是隐藏在茂林修竹中的红腹角雉,色彩斑斓,羽翼像是凤凰,从天幕划过就是一道彩虹;
它是叽叽喳喳的报喜鸟,一声叫唤就是一道喜讯,一群飞翔就是整个村子的欢笑;
它们是鸳鸯、麻鸭、白鹭,让村子的倒影在江水里晃动,又在晃动中安详;
它们是山雀、红隼、鹰鸮,高高地翱翔在星星出没的地方,看得到秭归之外的世界,也看得到世界眼里的秭归;
它们是杜鹃、子规、鹈鴂(tí guī)、幺姑鸟、布谷……是不同历史阶段,总是叫着“我哥回”的那一只秭归鸟。
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带动了秭归生态的持续向好,西陵峡岸、高峡平湖,早已变成了鸟儿的天堂。据1991年版本《秭归县志》“鸟纲”记载:秭归县内飞禽只有雉、锦鸡、竹鸡、燕、鸽、喜鹊、乌鸦、斑鸠、鹰、黄莺、杜鹃、画眉、鹧鸪(zhè gū)、白头翁、山翡翠、啄木鸟、猫头鹰、夜鹰等50多种。而到了2025年,仅仅第一季度,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监测就记录到陆生野生动物11目34科91种2172只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,二级保护动物14种,许多绝迹多年的鸟儿,重回人们的视野。
图丨6月26日,一只被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(jiān)在秭归被顺利放归大自然。彭强/摄
金胸雀鹛、领鸺鹠(lǐng xiū liú)回来了,白眶鸦雀、蓝鹀(wú)回来了,就连金雕、海南鳽(jiān)、秃鹫这些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,也飞舞在秭归的大山、森林和河流。县林业局提供的《秭归县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物种名录》显示,国家一级、二级鸟类就有近30种,它们翩翩飞翔在九岭头林场、三峡竹海风景区和秭归的山山水水、茶园橘林。
图丨黄腹山雀赏梅 王罡/摄
走进秭归,你会惊奇地发现,无论是长居此地的留鸟,如斑啄木鸟、红尾佰劳,还是往返迁徙的候鸟,如家燕、大雁,抑或那些濒临灭绝复又繁盛起来的珍稀鸟类,如蓝鹀、金雕,它们都是优雅、明媚的化身,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。
图丨白鹭闯滩 王罡/摄
白鹭学会了与脐橙园共生,在果实成熟时独立金秋的枝头;喜鹊把巢筑在移民新村的樟树上,傍晚的归巢声与广场舞的音乐奇妙交融;池鹭掠过江面的姿态,让人想起《渔父》中“沧浪之水清兮”的澄澈;江鸥在屈原祠飞檐上的驻足,恰似《楚辞》里跳跃的朱笔注解。
图丨翠鸟 王罡/摄
在屈原祠,还能偶遇王群海、刘晓荣老先生扮演的“屈原”,正缓步走过江边绿草茵茵的小路,一群飞鸟掠过他的头顶,应和着他的吟诵与长啸。
图丨“屈原”扮演者 左为王群海 郑家裕/摄 右为刘晓荣 张海彦/摄
来秭归,你能看到历史的飞鸟,也偶遇现实的鸿鹄,但无论哪一只,都是从你的胸膛飞腾而起。你看到的,其实是你找寻多年的自己。
灵鸟共人心,辗转世间鸣,鸟儿知晓秭归的山川俊秀、风云际会,所以它们回来,就像循着歌声前来秭归的“刀迷”,就像千里风尘跪拜在诗祖庙前的诗人。
图丨棕头鸦雀 王罡/摄
西陵峡光最为动人,鸟的影子被岁月和波纹拉得很长很长,那是75岁守庙人不甘平凡追求诗意栖居的晨诵夜读,那是每一个不屈从命运安排的人们一直在坚定地上下求索,那是心怀诗情、人民和家国的我们,执念着精神家园的归去来兮……
图丨长江三峡西陵峡中崆岭滩马晓宏/摄
来秭归,看鸟吧,江畔有它的归巢,你的初心。三声秭归鸟啼,一声是离愁,一声入云端,最悠长的鸣叫,是多娇江山的呢呢喃喃。
王猛,男,1978年6月出生,屈原故里人氏,中国屈原学会会员、湖北省作协会员。写诗、散文,有自选集《彼此怀揣着心照不宣的秘密》、诗集《每块田都有自己的名字》。
来源:秭归县文联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配资证券-杠杆买股-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