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济宁日报
■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娜
当济宁千所校园的编钟鼓乐声与论语诵读声,漫过城市林立的楼宇,萦绕在孔孟之乡的街巷阡陌,这场致敬教师节的敬师礼,早已超越节日仪式——它是千年文脉与教育温度的一次双向奔赴,在承古韵与续新风的同频共振中,文化传承有了新时代跃动的心跳,教育实践添了历史厚度。
这份“双向奔赴”,藏在仪式里的“古今对话”中。这种让仪式超越形式的力量,源于深植孔孟之乡的文脉之根——它不仅是历史的馈赠,更是滋养教育情感的源头活水。这里的“尊师尚礼”不再是史书上泛黄的文字:编钟鼓乐唤醒《礼记》中“礼者,天地之序也”的智慧,“正衣冠、拜先贤”,让少年触摸杏坛讲学的师道初心。从师生齐诵《论语》的琅琅书声里,听到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的先贤智慧;从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拓印“尊师”字样的专注中,触摸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初心。六项核心流程的规范,为“礼”立起可感的框架;3500课时的非遗课程、2500场次的传承人进校园,为“敬”铺就落地的载体。
这份“双向奔赴”,更落在实践中的“知行合一”里。济宁没有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,而是让“敬师礼”走进课堂,融入日常。在1000余所学校开展的“敬师礼+”校本课上,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拓印经典文句,用扎染工艺制作手作,在舞龙舞狮的训练中体会传统文化里的团结精神——这些年均3500课时的非遗课程,不是简单的“手工课”,而是让文化从书本走向指尖的“活课堂”。当学生们把亲手制作的非遗手作送给老师,当传承人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敬重传递给学生们,“尊师重教”渐渐落实成了可触、可感、可行的温度,文化的种子也在这一次次的仪礼涵养与匠心传承间,悄悄在心中扎了根。
13年不间断的经典诵读大赛,58万人次学生参与;2500余场次非遗传承人进校园,让古技与课堂相遇……济宁的“敬师礼”从来不是一次性的热闹,而是一场持续深耕的文化育人实践。它用“礼”的形式让千年文脉有了贴近生活的温度,用“教”的内核让文化教育实践有了回望历史的深度。当孔孟之乡的街巷里,老人指着社区公告栏海报上的名言警句,向孩童们讲解;当学生们带着手作的敬师礼物走出校园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:文化传承不必宏大,教育温度无需刻意,当两者同频共振,便能在平凡的日常里,滋养出最动人的成长力量。
传统文化不是教育的“附加项”,而是能锚定学生成长方向的“根”。节日仪式也不是“走过场的热闹”,而是能滋养情感的温度。当“尊师尚礼”成为济宁的文化符号,当少年们带着文化的底气与感恩的心意成长,我们便看到了教育最该有的模样——既有千年文脉的厚重,又有直抵人心的温度。
盛达优配-配资证券-杠杆买股-查查看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